2)第四百二十七章 吴三桂统兵_振南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如此一来也算是对吴三桂薄情行为的一种反击。

  吴三桂麾下士兵就是当年的关宁铁骑,平日里养尊处优何曾吃过掺了沙子的米。

  被硌了牙不说,只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。

  他们愤愤不平的向吴三桂反应英亲王欺人太甚。

  都说人走茶凉。可现在人还没走呢茶就已经凉了。

  这不是明摆着赶人呢吗?

  阿济格身为亲王,陕西军政负责人竟然如此行事,完全置大局于不顾,真是让人心寒。

  吴三桂却是一笑置之。

  这些在他看来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伎俩罢了。阿济格之所以这么做证明他已经无计可施了,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发泄报复。

  但是吴三桂不在乎。

  只要能够离开陕西获得一定的自主权,在吴三桂看来就是划算的。

  自打降清之后他的日子并不好过。

  处处受人节制,处处仰人鼻息。这便是他担任山海关总兵时都不曾有过的。

  而且他发现英亲王阿济格有意的在往他的军队里安插眼线,并且想要拆解他的军队。

  这是吴三桂万万不能接受的。

  他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地位靠的就是手中的这支本家兵。

  当初献出山海关让清军入关,吴三桂确实是立下大功。

  但仅凭此点就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是不可能的。

  多尔衮更多还是考虑到吴三桂手中那支近十万的关宁铁骑,有心拉拢。

  事实证明多尔衮的计谋得逞了。

  先是靠封王拉拢了吴三桂。紧接着把吴三桂派到阿济格身边充当先锋。

  有功劳都是阿济格的,苦劳则都是吴三桂的。

  时间长了吴三桂心里难免会有想法。

  他降清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,不是给人鞍前马后的。

  如果是现如今这个待遇,那么他当初降清的意义何在呢?继续留在山海关做土皇帝不是挺好的吗?

  难道就为了平西王一个虚头巴脑的名号?

  所以吴三桂决定脱离阿济格的控制。

  而脱离阿济格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仗。

  只有战时将领的自主权是最高的,吴三桂迫不及待的要统兵打仗。

  现在是乱世,他知道自己迟早会等来机会的。

  果不其然,清军在四川大败,近乎全军覆没。

  阿济格、多尔衮相继震惊,这些不可一世的满清贵族意识到明军并非是羸弱到不堪一击的。相反,明军有着相当可观的战斗力。

  那时吴三桂便断言自己的机会来了。

  原因无二,实在是清军八旗的士兵数量有限。

  经过这一次大败短期内元气难以恢复。

  可是仗还得打,多尔衮只能倚仗吴三桂这些汉人藩王。

  而要论战斗力孔有德、耿仲明、尚可喜三顺王绑在一起都没有吴三桂的大腿粗。

  到头来多尔衮发现他一直冷藏打压的吴三桂成了唯一的选择。

  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。

  当然,吴三桂本人还是会在明面上表示对清廷的臣服的。

  毕竟他献出山海关之后就决定了不可能再降明。

  拉出去单干看起来美妙,但许多问题也会随之而来。

  首先就是粮秣问题。

  在清军编制下吴三桂不需要为粮食操心,可要是单干这些都是需要他考虑的问题。

  吴三桂不认为自己有渠道能够搞定这些,所以眼下他还是需要寄人篱下的。

  等到他将来哪一天实力强大羽翼丰满,或许便是跳出去单干的时候。但眼下显然还不具备这个条件。

  能够离开阿济格的控制已经是最好的事情了。

  吴三桂对阿济格的小动作视而不见,命令军队随时准备拔营前往湖广。

  只不过在走之前他还要向阿济格讨要一份粮草。

  按照规矩这批粮草肯定是该陕西来出的,只不过这一次吴三桂要留个心眼,绝不许阿济格再往里面掺沙子。

  ...8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ili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